來源
本品為鮨科動物鱸魚的肉。
性味歸經
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鹹,大溫,無毒。
②《食療本草》:平。
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功能主治
益脾胃,補肝腎。治水氣,風痹,並能安胎。
①崔禹錫《食經》:主風痹瘀疰,面皰。補中,安五臟。可為G膾。
②《食療本草》:安胎,補中。作尤佳。
③《嘉佑本草》: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
④《本草衍義》:益肝腎。
形態特徵
體長,側扁,背腹面皆鈍圓,背部在第1背鰭起點處隆起。體長約40厘米左右,頭略尖,中等大。吻尖,口大,稍傾斜,下頜長於上頜。上下頜、鋤骨、口蓋骨上都有細齒,舌平滑無齒。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后角下緣有3個大棘,鰓蓋後緣具1棘。鰓孔大,兩邊的鰓膜和鰓峽相連處的距離很近,鱗小,呈櫛形;側線鱗70~78,背鰭、臀鰭基部鱗片小。背鰭顯著分為2個,第1背鰭Ⅻ,為梗棘,以第5及第6棘最長;第2背鰭13,為分枝鰭條;背鰭起點在鰓蓋棘後。腹鰭16,胸位。胸鰭短。臀鰭Ⅲ7~8,起點在背鰭第6鰭條下方,其棘以第2個最為強大。體色背部灰白,兩側及腹部銀白,體側上半部及背鰭上有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呈灰色,有黑色邊緣,背鰭中部有黑色條紋。性兇猛,以鱭、銀魚、鯔魚等為主要食物。
生產區域
分布沿海一帶及河口和江河中。
注意事項
《嘉祜本草》:“多食發痃癖及瘡腫,不可與乳酪同食。”
相關論述
《本草經疏》: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於髒,益二髒之陰氣,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而積漸流於虛弱,脾弱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矣。
化學成份
食部100克含水分78克,蛋白質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物0.4克,灰分1克;鈣56毫克,磷131毫克,鐵1.2毫克,核黃素0.23毫克,尼克酸1.7毫克。台灣產者含水分76.10%,粗蛋白19.39%,粗脂肪1.16%,灰分1.16%。關於維生素,尚有下述數字:100克中有維生素A180國際單位,B1_130,B2_110微克,尼克酸2.4毫克。鱸血中含銅量與鱸的性成熟度無大關係,有色肌中較無色肌中為多。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